用影像建構屬于自己的城市意象
本次主題展策展人、影像節(jié)學術總監(jiān)董冰峰告訴記者,關于如何觀看“圖像”及對觀看機制本身的探討,是本次主題展關注的核心問題。因此,主題展所邀請的藝術家及7組研究型的系列創(chuàng)作案例,都從不同的切入角度一定程度上呈現了這種思考。
展覽作品從馮夢波《私人博物館》的“考現學”現場為起點,到邱黯雄帶有批判、審視視角的未來主義系列動畫影片《新山海經》為結束,其中包括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藝術家之一湯南南的《全球沙灘記憶計劃》、高俊宏的《廢墟影像晶體計劃》、毛晨雨&周凈&芬雷的《谷神變2017》、吳超的《藝術喚醒植物人》,以及藝術家康赫糅合寫作、劇場與實驗影像等形式于一體的《人類學》項目。
城市規(guī)劃學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寫道,為了適應環(huán)境,人們會在腦海里建構屬于自己的城市意象圖。影像節(jié)一直以來都以影像作為城市意象的線索,在活動及展覽中呈現影像與城市之間的微妙關系,啟發(fā)觀眾以藝術家的意象作品作為藍本,建構屬于自己的城市意象。
比如馮夢波的作品《私人博物館》,他將鏡頭對準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用兩年時間忠實地記錄了博物館的每個角落、每個陳列柜和每條走廊,甚至是塵封的后倉庫。年久的博物館在他的鏡頭記錄下呈現出一種特別的詩意圖景;《谷神變2017》則在福建寧化與廣州、深圳之間進行一次空間連結,追蹤空間關系從鄉(xiāng)野、鄉(xiāng)村、“城中村”直至都市的一個流變路徑。
而康赫的“影像寫作”為作家詩人們,也為影像工作者們打開了以攝影機為筆,世界景象為情節(jié)倉庫,后期屏幕為紙張的個人影像創(chuàng)作的廣闊空間。康赫更是在深圳設立“影像寫作工作坊”,意在為深圳的影像創(chuàng)作者打開新的視野,探尋新的影像創(chuàng)作語言,激勵他們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對自己生活的城市進行獨特的影像表達。
再前衛(wèi)的藝術也并未離開生活
作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藝術家之一湯南南,此次參展的作品以現代都市鄉(xiāng)愁為核心主題,討論時間與記憶、神話與詩歌、鄉(xiāng)愁與生死等多個命題。在本次影像節(jié),他給我們帶來了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作品《全球沙灘記憶考古計劃》,在這些影像中,點綴著藝術家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沙灘上隨手拍到的漂流物,并以考古博物學的方法,客觀考察它們的歷史,以及向親友、社會機構等征集故事。各種年齡、身份的作者在各種機緣巧合下匯聚在同一片沙灘。
董冰峰表示,本次參展藝術家承擔的跨學科工作復雜多變,正如我們現在所面對的越來越多樣化的展館空間,“思想知識在這里匯聚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藝術家身份權力固化的風險;但需要肯定的是,觀眾對于作品的觀看或參與,本質上同時也激活了這種智性的思考和社會互動的可能空間。”
現場觀眾李先生告訴記者,“展覽跟我想象的不一樣,形式比較豐富和前衛(wèi)。項目雖然看起來比較抽象理論化,偏研究性,但實際上都跟我們息息相關,跟普通觀眾的距離是很近的。”比如“植物人喚醒計劃”,代表著植物人躺在那邊,被周圍的光影變化和人的距離所喚醒。“谷神變”這個作品有現場播放制作一段音頻,很多聲音都是從深圳的白石洲城中村搜集來的音樂、人聲,甚至還有噪音,當這些聲音突兀地出現在美術館的時候,它提醒著我們,藝術與生活從來都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