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28日訊(記者 翁任瑩 趙文碩)如何借“十五運”東風助力深圳打造國際著名體育城市?2025年7月27日上午,深圳市政協2025年“委員講堂”第三期活動在深圳中心書城南區大階梯開講。深圳市政協體育界別委員聚焦“與未來相約與夢想同行——‘十五運’深圳筑夢國際體育名城”主題,為深圳體育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市政協副主席、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深圳賽區執委會常務副主任鄺兵參加活動。
(點擊觀看直播回放)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深圳市政協)
全運視角下的深圳體育發展
活動開篇,市政協委員、奧運競走冠軍劉虹通過視頻分享了職業運動員對全運會的期待。她提到,深圳作為創新之都,承辦賽事的場館深度融合5G智慧科技與低碳理念,將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觀賽體驗。
隨后,市政協委員、深圳市足協主席趙亮帶來《我們身邊的十五運》主題演講,詳細介紹了“十五運”的基本情況以及特色亮點。據介紹,本屆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主辦地包括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這不僅是國家級體育盛事,更是一次大灣區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趙亮表示。
賽事安排上,開幕式定于廣州,閉幕式落戶深圳,使深圳既作為東道主深度參與,又肩負起賽事收官總結的重要使命。在項目設置上,本屆全運會創下規格新高,實現全項目覆蓋,包含競技體育、群眾體育、殘疾人運動及特殊奧林匹克等多個領域,真正打造了一場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體育嘉年華,讓不同群體都能感受運動魅力、共享體育盛宴。
多方探討體育名城建設路徑
在圓桌沙龍環節,市政協科教衛體委副主任、深圳市好家庭健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佳華,市政協委員、深圳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總經理周松,以及趙亮三位委員,圍繞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三個維度展開深入對話。
圓桌論壇環節。(圖片來源:深圳市政協)
“體育和教育從來都不是兩個體系,而是一條共同的道路。”談及競技體育與體教融合,周松委員表示,在體教融合的道路上,深圳已走在前列。“我們設計好這條道路,其實不管是冰球也好,還是其他‘非傳統’項目,我相信都能夠在深圳這塊土地上扎根,長成參天大樹。”
關于群眾體育的場景革新,張佳華分享了深圳智能健身設施的實踐成果。在2019年深圳就推出全球首創的室外智能健身房,目前已有260多套,分布在公園、大學等場所,后臺數據顯示已有600多萬市民參與,使用量達6000多萬人次。“深圳具備這樣的創新和科技基因,讓市民10分鐘內可達智能健身驛站,實現科學、數字化的智能訓練。我想這是我們所有深圳市民的期許,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一點。”張佳華對此充滿信心。
“全運會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城市總動員,可通過大型綜合性賽事帶動體育產業、場館及城市提升。”針對體育產業發展,深圳市足協主席趙亮表示,辦賽事就是辦城市,借助賽事提高場館運營、市場開發水平,鍛煉辦賽團隊的同時也要帶動體育消費。賽事場館賽后將100%轉變為全民健身場所,讓“賽后效應”轉化為長期資產,助力體育產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