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總投資135億元的黃茅峽水庫工程在廣東清遠動工,這不僅是廣東在加強北江防洪體系建設上邁出的關鍵一步,水庫還將同步建成Ⅳ級航道體系,把500噸級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連江腹地,并預計年均輸出1億多千瓦時綠色電能……工程“乘數效應”凸顯。
一大批重大項目為廣東上半年經濟形成重要支撐,從中我們也能窺見經濟大省發力經濟發展的“新動向”:加快重大項目落地的同時,更關注重大項目的“成長性”和“戰略性”。
日前,廣東21個地市上半年GDP對外公布,結合更早前公布的廣東上半年總體經濟數據,我們如何能從一個更早經歷經濟結構轉型、更早遭遇新問題、新挑戰的廣東里,把握更多、更加深刻的經濟變化?
承壓增長,從外貿中看廣東如何“以進促穩”?
看似尋常最奇崛。外向性強、進出口規模大一直是廣東外貿的鮮明特點。龐大的外貿基數自然也意味著實現每個百分點要付出更多努力。
上半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725.40億元,同比增長4.2%。對比不久前出爐的全國半年報和廣東全年目標,增長數據上有一定差距。但從縱向看,廣東已經實現連續三個季度持續回升,向好的趨勢逐漸累加。
疾風而知勁草。今年以來,在“關稅戰”等帶來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之下,廣東受到的外部沖擊更大,因此,廣東的上半年外貿同比實現4%的增長更為來之不易。
除了總體數據,我們從更細分的數據比較中劃出重點:在承壓之下,廣東外貿連續8個季度正增長,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對全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甚至進一步擴大至28%。而在不少外貿依存度更高的領域和地市,更加實現了逆勢增長態勢。
穩的態勢來自“新”的支撐。上半年“貿易戰”最為緊張之際,來自深圳企業影石創新的一款新相機卻引發了紐約消費者凌晨排隊搶購——創新、原創產品形成的外貿優勢在風雨中更加凸顯,也扎扎實實反映在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中:深圳進出口總額達2.17萬億元,全省最高,尤其是深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同比增長8.0%,以技術、產品之“新”促進了外貿之“進”。
穩的背后折射的是貿易結構性的變化。上半年,東莞、廣州等外貿支柱性明顯的城市同樣實現“逆襲”。貿易伙伴穩“舊”拓“新”,讓相關地市經受住了貿易戰的風雨考驗。上半年,東莞對歐盟等傳統市場進出口合計同比增長10.9%;對新興市場東盟、印度、中東、拉美、中亞五地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43.5%、21.5%、31.5%、13.1%、63.6%。從全省看,上半年,廣東對東盟進出口7571.3億元,增長5.9%,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的16.6%,比重較去年同期提升0.3個百分點。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79萬億元,增長3.8%。
承壓之下,好的外貿增長態勢能否在下半年延續?這是數據之外,人們更為關注的話題。
深挖數據背后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上半年廣東外貿數據中,一個“活”字尤為突出。
首先是外貿企業“活力”增強。上半年,廣東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13萬家,增加7.6%。值得關注的是,在廣東外貿大局中,民營企業活躍度依然在穩步提高:外貿企業數量達11萬家,增加8.6%,進出口總值達2.92萬億元,增長4.3%,占全省外貿總值的64.2%,較去年同期又提升了0.2個百分點,穩外貿主體中堅力量作用更加突出。
同時,外商投資企業來粵投資依然“活躍”。就在前幾天,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惠州大亞灣石化產業園區正式投產。這是美國企業在中國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這樣的態勢也轉化為外貿數據上的實質增長。上半年,廣東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42萬億元,增長5.5%。外企風雨不改,“定投”“長投”廣東態勢可見一斑。
更為關鍵的是,廣東對市場的判斷和選擇依然“靈活”。對于廣東不少行業來說,“關稅戰”已經不是“遭遇戰”:早在2018年,不少外向型企業就遭遇過關稅摩擦帶來的深刻影響,這幾年來無論周遭如何變化,擴大“朋友圈”、加快市場轉型都是廣東外貿企業的堅定選擇,“貿易市場多元化”成為主旋律。
活力迸發,消費大省下半年如何修煉“內”功?
外貿企業習慣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對于廣東經濟而言,同樣也已經習慣在挑戰中轉換動能、謀劃未來。
上半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611.22億元,同比增長5.9%,比一季度提升2.4個百分點;惠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上升1.5個百分點……各地市消費市場正在持續恢復。在全省半年報“成績單”中:上半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個百分點。
經濟增長邊際持續改善,不僅要持續提振消費需求,更要激活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久前,廣東發布《促進經濟持續向好服務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方案》,提出以市場化辦展模式舉辦內貿版“廣交會”。在做好外貿基本盤的同時,堅持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共同發力,強調重視內貿、內需新領域,正是當前廣東發力重點。
作為“人口第一大省”,廣東在消費方面毫不含糊。那么,下半年如何繼續推動廣東實現既“旺丁又旺財”?
細看上半年數據,會發現廣東線上消費在持續地釋放潛力,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20.3%,增速提高4.0個百分點,可見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便捷化,也是刺激大灣區消費者“買買買”的關鍵因素。
過去一段時間,如何破解“旺丁不旺財”難題,從而進一步擴大內需一直是廣東的施策重點。去年以來,廣東結合本地消費特點,將手機、智能手表等3C產品列入補貼范圍,先行先試探索推出廣東“3C產品補貼目錄”。在“關稅戰”背景之下,更具現實意義:這不僅提前為“內外貿一體化”打開市場網絡,也為下半年進一步穩消費打下基礎。
而如何更好、更全方位地擴大消費需求?廣東選擇聯動港澳,以“灣區之名”推動大灣區各個城市人氣商氣暢旺,促進消費市場更加活躍與多元化。今年5月,“購在中國 2025大灣區消費季”活動啟動,通過持續搭建大灣區各地的現場消費平臺,打造創新消費場景,激發釋放消費潛力,帶來了一波大灣區的消費熱潮。
攜手港澳打造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讓“到灣區來”成為潮流,讓“購在中國”成為時尚,讓海內外朋友在大灣區能夠體驗更火熱的消費嘉年華,這也是“人口第一大省”在如何實現“旺丁又旺財”問題上的深考量。
透過半年報,我們看到的“預見性”不只是施策早,更有施策速度的加快。從去年至今,廣東在多個會議、文件中,都提到這樣一句話:要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能早則早、能快則快推出更多激勵性政策,同時,關鍵要讓好政策盡早“變現”。
這樣的發展思路也化作嶺南大地上“兩重”建設項目全面推進的“加速度”: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1%,工業投資占比達38.1%,其中汽車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投資分別增長14.6%、57.9%。推動儲備項目盡快開工、在建項目加快建設,讓“機器動起來”、讓“工地忙起來”成為廣東多部門項目推進的共識。
加快施策當中,更有側重點:在以“制造業當家”的廣東,工業轉型升級正在加速推進,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8%,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12.8%;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34.1%,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廣東正在削減對房地產的傳統依賴,產業結構、投資結構“支撐力”日漸增強。
“新”潮涌動 “科技強省”如何再造新優勢?
前幾天,全球首個能夠自己給自己換電池的人形機器人在深圳誕生。
人形機器人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這不僅是機器人領域的里程碑式突破,更折射出廣東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側重和方向。
上半年,人形機器人發展新潮涌動,方興未艾。廣東在抓住新動能產業發展機遇的同時,逐漸摸索、聚焦發展重點。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其中,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品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34.0%、23.0%,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廣東造”,利用制造業雄厚基礎和產業鏈優勢,發展“粵字號”機器人已然成為廣東不斷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
盡管上半年廣東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9.7%,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3.4%)也明顯低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4.6%),但跳出數據本身看“勢頭”,我們不難發現,這里面彰顯著工業結構持續優化的深層邏輯。
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持續利好影響下,廣東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高達34.1%,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而工業技改投資本身更是逆勢上揚,同比增長1.8%,技術密集型產業正成為廣東工業增長主引擎。當可以自主換電的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也推動了廣東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轟鳴作響。
發布的眾多數據中,有一個數據或許能折射當前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個特點:民用無人機產品產量同比增長58.2%。
這兩天,大灣區首條跨城超長無人機物流航線在珠海順利開通;在深圳,其所生產的消費級無人機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驚人的70%,而使用無人機送外賣在深圳已成尋常現象。以無人機為載體之一的廣東低空經濟發展,展現了廣東科技產業互促雙強的鮮明特點。
在今年的第137屆廣交會上,首次設立服務機器人展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參展商、參展人數大幅增長正是這種結構性變化帶來的生動體現:從“僅展示”推出試驗性產品,到快速成長為深度糅合市場需要、可量產的市場化企業,同樣展現了廣東“智”造的供應鏈快速反應、快速變現的優勢,更折射出新興市場國家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現實需求。
世界需要廣東市場,廣東也有能力快速回應世界需求。從“制造業當家”方略的縱深推進到“鏈長制”精準補強產業鏈,從“粵貿全球”拓市場到“新三樣”出口激增,我們不難發現,廣東正持續構建新舊動能轉換的“雙軌引擎”,而產業不斷迸發的“向新力”,正是源自于“第一經濟大省”的實力與“底氣”。
驅動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在“長策”和“短策”交相疊加、提早釋放之下,以經濟結構快速轉變應對外部挑戰,這也正是廣東經濟當前正在發生的最關鍵轉變。
有回旋余地,有調整余量,有應變預備,有發展預期。回頭望,風浪中新潮涌動;抬頭看,仍有春山可望。
(總臺記者 林麗麗 王志達 戴威)